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時尚理論:《時髦的身體》摘要

資料來源: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Joanne Entwistle),《時髦的身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摘要:李建緯2009.05.21


1. 時尚在過去一直都被視為淺薄、瑣碎、無理性、浪費以及醜陋的現象。【頁63】

2. 時尚指的不僅是某種大眾或精英風格的產品,它指的還是某種引導大家接受或消費某種風格的衣物的美學觀念的產物,也就是說,時尚系統不僅包括某種風格的衣著的製作與攻應,還包括它的市場運用、零售批發和有關的文化交流。【頁55】

3. 對布迪厄來說,身體不是不同階層中的不同身體傾向的總和,所有階層都有他們自己措置身體的方式。身體不僅是社會身份的載體,不只是意味著一個人如何佈置他的身體而已,還包括了身體的行動方式,他如何說話、他如何走路,整體即構成了布迪厄提出的慣習habitus一詞。【頁171】

4. 關於衣著和裝飾品的用途解釋,有四種說法【頁68-69】:

a. 保護:保護身體免受外物環境的侵害;

b. 羞恥:為了遮蔽性器官;

c. 炫耀:不只是發出性的信號,兒更是變得更有性的吸引力;

d. 交流:裝飾欲來源於人類利用象徵物來交流。

5. 時尚理論仿效說。此派代表人物是齊美爾與凡勃倫,他們相信時尚風格取源自社會的等級化體制。當一部份精英階級率先採用了有特色的服裝風格,然後下層階級為了競爭精英階級的社會地位,也逐漸採用那種有特色的服裝風格時,時尚因此就從上層精英階級滲入下層。等到某種服裝風格普及到工人階級時,精英階級為了保持它們的優越性和特殊的社會地位,就轉向開發別的風格。時尚因此就發生不斷的轉移。齊美爾指出,時尚表達了千篇一律的制度性與人各有已的差異性之間的張力:它表達了人們既想符合和追趕某種組織,但同時又想特立獨行,確立個體同一性的矛盾的願望。【頁74】

6. 時尚與身份:當我們遇到一個顯得神秘而難以接近的陌生人時,在沒有任何其它辦法的情況下,我們總是傾向於以衣著和儀表作為判斷他的身份的可靠標志。衣著常常被視為個體的社會地位和道德品格的象徵,不管是真實的還是人為的。【頁141-142】

7. 城市生活與消費模式的改變:十八世紀發生一場消費革命,隨著收入的增加,許多人都有可供任意支配的盈餘;大宗的商品購買似乎已經超出必需的範圍,消費品領域的擴大,加上「社交界」(人與人面對面接觸,即城市經驗)的擴張,就為個人向社會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過去農人的接觸是一種基於鄉村經驗,每天遭遇的人都一樣)。觀眾在公共場所當眾展示它們的財富、地位社交和性的魅力,而新的消費品成為傳達這種魅力最普遍的方式。【頁122】

8. 城市生活與自我:城市生活的匿名性(anonymity)強化了人們對於外表的重視,隨著19世紀歐洲城市的大幅度擴張,有兩種針對這種匿名性的相反的作法出現了:一種是認為性格乃外表的內涵,這驅使人們努力尋求他人的本真性以及藏在表象背後的「真實」;另一種則是被城市的匿名性的本質所激發的試圖通過時尚與偽裝來靈活利用技巧與外表的願望(李按:就像是高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一書所揭示的行為劇場理論)。這兩種作法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城市的戲劇性效果,並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於身體與衣著,並把身體與衣著視為個體存在隱含的意義之指示器。【頁142】

9. 城市即一個大舞台,個人外表的經營即「自我」的展示技術:城市提供了現代生活的公共戲劇的寬闊舞台。而在此舞台上,時尚呈現出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陌生人」互相遭遇,只能在稍縱即逝的時間內給彼此留下淡漠的印象impression。城市生活的這種日益匿名化導致了人們愈來愈重視「解讀」他們所憑介的外表(李按:如波特萊爾的《惡之華》、《巴黎的憂鬱》,以及班雅明的〈波特萊爾筆下的第二帝國的巴黎〉都描寫了這種經驗。)【頁142】伴隨着這種新興的城市經驗,18、19世紀興起的面相術產生了各種各樣教人們怎樣通過身體來了解人的理論:「面相術是從可見的東西推測和理解不可見的東西的一種方法,它假定人們行動的本質與動機就忠實記錄在面部與身體顯而易見的跡象中之。」【頁155】

10. 十九世紀兩種時尚身體技術:本書作者將它分成兩種態度,一種是延續自傳統貴族氣質的Dandy,又稱,另一種則是浪漫主義氣質的Bohëmien。

a. 紈絝風:舉止優雅就是對自我超越性的成功展示。在此情況下,身體對紈絝子弟們來說就成為重要「工具」。這種衣著風格並不僅僅靠穿著特殊的衣服,而主要還是依靠身體的適當舉止,姿態並儘量運用自己的機智與風趣,只有這種才能贏得社會地位【頁163】。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紈絝風的本質特徵就是「對獨創性的狂熱需求」。紈絝子是站在追求本真性與崇尚自然的浪漫主義之對立面【頁165】。對這群浪蕩兒來說,他們享受城市生活的自由,在城市喧鬧的街頭覺得好像身在家中一般。

b. 波希米亞風(浪漫主義):浪漫主義的源頭追溯到18世紀,它在根本上是對實用主義、理性主義和唯物主義等現代觀念的一種衝擊。浪漫主義價值強調的是「變化、多樣性、個體性和想像力」。巴黎是波希米亞人的精神故鄉,是現代的大多數時期的世界時尚之都。巴黎還是這樣一個地方:你可以在那裡找到最奢華、最豪華的19世紀的百貨商店,你可以在那裡為自己找到消費的殿堂和想像力可以任意翱翔的地方。坎普貝爾(Campbell)認為,正是浪漫主義的倫理把18、19世紀的消費者帶到了百貨商店和大市場中,而我們的時代同樣刺激則將購物者驅趕到了鱗次櫛比的商業區。19世紀新興的百貨商店完全是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的生活空間,它使人們看到了充滿感官享樂的夢幻般的世界,可以讓購物者沉湎於占有他在那裡看到的所以琳瑯滿目的物品的幻覺中。【頁167】即便如此,浪漫主義者仍覺得城市生活是一種疏離的有威脅的。

11. 衣著風格作為一種連結:威爾遜所說的「連結組織」(connective tissue)意識所指的是,風格強化了我們與特定人群相互連接的意識,使我們對特定社群的從屬關係變得一目瞭然。風格聯繫著特定階級的特定人群,並且可以表達人們對所屬的階級的忠誠,就像那些倫敦上流社會的名門閨秀一般。…在當代文化中,身體已經成為身份的基礎。我們將自己的身體經驗視為和他人疏離的存在,愈來愈把身體看作是我們身份的容器以及個人思想情感的表達。【頁1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